五十肩的中醫防治之道

【何謂五十肩】

  「五十肩」因為好發於五十歲左右的人而得名,它真正的醫學名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發生於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症,以肩關節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

  它的原因除了與肩關節的退化有關外亦可能因為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及缺乏運動所引起。

  中醫的陰陽氣血平衡觀及養生保健可對它的預防及治療有很好的療效。

【如何診斷五十肩】

  一、 中老年人,特別是五十歲左右者,常為單側發病,有時也可兩側同時發生。

  二、 主要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以夜間為重。疼痛性質為酸痛或鈍痛。肩關節外展、上舉時疼痛加重。

  三、 觸摸肩部可有一至數個明顯壓痛點。

  四、 進行肩關節活動範圍檢查,可見肩關節各方向功能活動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

  五、 日常生活活動試驗表明,患側上肢梳頭、穿衣、插手、摸背、擦肛等日常活動明顯受限。

  六、 晚期由於疼痛和失用性萎縮,肩部肌肉可出現萎縮,以三角肌最為明顯。

【五十肩的中醫病因及辨證分型】

  一、 風寒型:肩部疼痛,痛牽扯肩胛、背部、上臂、頸項,並有拘急感,天冷或受涼加重,得熱減輕,肩部活動受限,壓痛明顯,舌淡,苔薄白,脈浮或緊或沉細。

  多由汗出當風、貪涼著涼、久受風寒所致。治宜蠲痺湯加減。

  二、 氣血虛弱型:肩部疼痛,痛勢不重,隱隱作痛,勞累後加重,休息減輕,身倦乏力,面白頭暈,手足發冷,四肢麻木,心慌氣短,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多由素體氣血虛弱,或勞累過度、耗傷氣血,或由於失血過多等致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治宜八珍湯加減。

  三、 氣滯血瘀型:肩部疼痛,呈脹痛或刺痛,痛勢劇烈,入夜更甚,甚至夜間難眠,痛處不宜,拒按,多牽扯上肢、頸背部,情志刺激加重,肩部可有腫脹,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多由於情志不遂,氣滯血瘀或外傷、勞損致肩部血瘀氣滯,經脈瘀阻所致,治宜身痛逐瘀湯加減。

  四、 腎虛型:肩部酸痛隱痛,舉動無力,勞累加重,休息減輕,頭暈目眩,腰膝酸軟,五心煩熱或面色?白,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多由腎氣虛、精血虧損,不能濡養筋脈所致,治宜六味地黃丸加減。

  五、 痰濕型:肩痛綿綿難癒,筋肉疼痛,有沉重感,痛處拒按,活動受限,陰雨天或遇冷疼痛加重,得熱則舒,舌淡,苔白膩,脈細濡。

  多由素體濕盛或濕邪入侵、聚濕成痰,留滯肩部所致,治宜羌活勝濕湯及二陳湯加減。

【五十肩的中醫防治方法】

  除了針對不同的證型服藥外,五十肩在中醫屬於"筋"病,根據肩部疼痛的部位,分屬不同經筋,同時根據不同經筋,採用相對的穴位及運動方式,一般而言,主要與下列各經筋有關:

  一、 手太陰經筋病:肩部內側酸痛,痛引缺盆,向上肢內側前緣放射,甚至放射至拇指,肩關節功能受限以後伸最明顯,壓痛點多在肩部前內側、肩腋前緣及胸外上部。

  可針灸中府、天府、俠白、尺澤、魚際等穴。

  平常並可常練肺易筋經(即韋陀獻杵第一式)。

  二、 手陽明經筋病:肩峰及上臂外側偏前疼痛,連及肘部,肩關節活動以外展上舉障礙為主,肩臂外側肩鰅、曲池等壓痛明顯。

  可針灸臂臑、肩鰅、曲池、合谷等穴。

  平常並可常練大腸易筋經(即韋陀獻杵第二式)。

  三、 手少陽經筋病:肩關節外側疼痛,上連及頸項,下連及前臂甚至無名指,肩關節外展受限,肩外側肩?、臑會、外關、中渚等穴。

  平常並可常練三焦易筋經(即臥虎撲食式)。

  四、 手太陽經筋病:肩臂後外側及肩胛牽摯痛,上連及頸部、肩胛部、下連及肘臂後外側及小指,肩關節活動受限以內收為主,壓痛點多在肩臂上段後側,肩胛骨中央,外下等。

  可針灸肩貞、臑俞、天宗、後谿等穴。

  平常並可常練小腸易筋經(即倒拽九牛尾式)。


 

 

 

 

 

 

 

 

 

 

 

 

 

 
 

介良中醫診所
www.jlcmc.com.tw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54號 2樓
電話:( 02 ) 2731-1252
傳真:( 02 ) 2731-5955
E-mail:chieh.liang08@msa.hinet.net


本網站由 中國醫學網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