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與易筋經
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步調更快,交通更便利,產生的疾病也日新月異,更趨複雜。
從"愛滋"到"腸病毒"到"禽流感",無不讓衛生人員疲於奔命。
舉最常見的上班族頸肩痛為例,看似「身」的問題,往更深層次的探討,又牽涉到「心」的層面。
而失眠這種看似「心」的時代病,如果沒有「身」的配合,又難以達到根治的目的。無怪乎健保赤字年年增加。
其實有些疾病,除了看醫就診外,自我保健意識的提升,日常生活衛教的配合,相形重要。
中國養生功法一向有身心皆修的優點,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智慧結晶。
只不過如何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一種簡單、易學、有學理根據的養生功法,才合乎時代的需求。
經絡學說是中國醫學最重要的一部份,經絡系統除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外,依其濡佈範圍的不同,還包括十二經筋及十二皮部,這些都是非常有系統有組織的一種架構。
從古代經絡圖裡,各條經絡姿勢的不同及取穴所採體位的差異,古人已知某些姿勢,才能讓某些經絡及穴位突顯出來。
但如何透過一些功法讓這十二條經脈有次序、有條理的運動,達到「循經保健」養生的效果,一直是我在「循經取穴」看病之餘的另一種理想。
易筋經是中國傳統的養生功法。
所謂"易"就是改變、變換、改良;"筋"是指人體的肌腱、筋膜、韌帶、神經等;"經"字的含義是指方法、經驗、學問。
所以 "易筋經"三字,可以解釋為能夠使筋發生良性改變的一種鍛鍊方法或學問。
在我探研中國各種養生功法中,易筋經是符合十二經脈次序及走向(嚴格說應該是十二經筋)的一種養生功法。
在學習易筋經多年後,將易筋經流傳下來簡單的口訣及有限的圖片資料,揉合十二經絡及經筋的走向和分布,將易筋經字眼裡頭的"動"串聯起來,而這也是我歷經易筋經不同階段後的心得。
因為透過這些特定動作的動、轉、彎、旋,才可擠壓刺激那潛藏在"分肉之間"的經絡及穴位。
所以練習十二經絡易筋經後,是不會有塊壘的肌肉,但卻能夠增加肌肉的韌性及靈敏性,繼而透過練"筋"而順"經"而行"經"終而養"臟腑",這才合乎"易筋經"的宗旨。
而透過這種可串聯、可單練、可長、可短、簡單、易學的功法,才合乎忙碌現代人的需求。